独家猛料!发布前一周李一男揭底他的电动车-科技

2015-05-28 16:21:00  管理员(更多)  4050阅

阅读0
智东西(公众号:)文翰阳漠影下周的今天,也就是6月1日,李一男的两轮电动车便要正式发布了。5月25日,提前一周,低调的他首次带领牛电科技核心团
2694
20150525413736041
搜狐科技
20150525413736041
  在李一男的创业公告中,他曾宣布将凭借科技的力量消除传统电动车的缺陷、病、偏见和歧视。下周一,请各位与智东西(公众号:)一起,共同揭晓李一男眼中的那款“最牛的电动车”,和他心中的那件有趣的、令人激动的事。
  在沟通的过程中,李一男始终不愿对具体的产品细节做过多的透露,也没有就专利、上市时间、销量目标等问题做出说明。看来,作为放大招前的小铺垫,牛电科技还是想将悬念留到最后。不过,在一年多的卧薪尝胆和圈里圈外持续的关注之后,李一男和他的团队也的确需要给大家一个惊艳。
  悬念留在6月1日
  下图为幻灯片展示的工厂照片:
  研发生产全部自己控制:正如此前智东西(公众号:)提前打探到的消息,牛电科技并未与相对成熟的传统电动车企业通过合作代工生产,而是在江苏常州设立了全资子公司“江苏小牛电动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整车与零部件的生产。工厂面积近2万平米,占地50亩,建立有4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和2条测试流水线。
  销售采用线上模式:送货上门,拆箱可骑。这就意味着,尽管采用模块化的制造方式,但小牛智能电动踏板车不会让用户自行组装。
  首次披露融资情况:目前,牛电科技的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等,天使轮及轮的总投资规模近5000万美元,最大的投资方是纪源资本。
  关于公司层面
  最后,大家最关心的,自然是价格。对此,李一男讳莫如深,只是称将“物有所值”。智东西(公众号:)预计,最终售价最高或在5000元左右。
  智能化方面,其将内置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模块,并通过车内30多个传感器将数据回传至手机,以解决诸如防盗、车况等一系列琐碎问题。
  此外,虽然采用合金车架,但由于电池组及电机重量,这款两轮电动车的整车重量将超过100千克,这与国内市售的两轮电动车重量相似,但比自行车可重多了。
  作为一款互联网产品,概念是不能少的,“电革命”便是李一男反复强调的关键词。根据智东西(公众号:)此前获得的消息,这款两轮电动车将放弃国内电动车产业普遍采用的铅酸电池而改用电池,电池槽支持扩展。同时,其将搭载60瓦功率的博世电机,耗电量约2千瓦时,最高时速限制在40公里时,续航里程预计超过70公里。
  据此,一个可参考的范例便是电影《罗马假日》中的比亚乔经典款踏板摩托车——当然,那个是烧汽油的。
  尽管牛电科技至今仍未披露任何具体的产品图片,但根据智东西(公众号:)的独家线报,其首款产品将采用12英寸轮,支持前后液压碟刹控制,并配备前置大灯及类似于奥迪6尾部设计风格的三组式尾灯。
  土豪级的,比如宝马在2009年发布1:
  入门级的,比如国内常见的例如爱玛一类的品牌:
  通常来说,提到或者两轮电动车,大家脑中首先浮现的印象大多是这样:
  李一男将自己的两轮电动车称之为,正式的官方名称为“小牛智能电动踏板车”。即将发布的产品为一款,走中性路线无男女款之分,定位于城市上班族的辅助通勤工具,而非仅仅是极客群体。
  关于产品层面
  5月25日,提前一周,低调的他首次带领牛电科技核心团队亮相,并在最终的大戏揭幕前披露了一些包括融资在内的有价值的信息。
  下周的今天,也就是6月1日,李一男的两轮电动车便要正式发布了。
  文翰阳漠影
  智东西(公众号:)
阅读0
过去20年,中国一直以制造大国自居,而且安详地活在自己的梦中,我们骄傲于生产出了全宇宙最优秀的手机,也为生产了全球70的圣诞老人玩偶而感到自豪,甚至在国外看到
3740
20150525413735014
搜狐科技
20150525413735014
  另外,德国制造业面对员工的态度也需要国内企业进行反思,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讨厌进工厂、讨厌制造业,多是因看不到前途,收入低的同时,又没有技能上的增长;相比之下,德国制造的雇员数量几年来保持着14的增长率,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高出美国66,更重要的是,德国企业能对劳动者持续培训,增加了员工技能的同时,又降低了企业管理者的难度,对于产品品质更是有着巨大的改善。(科幻星系康斯坦丁文)
  中国制造业一旦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就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多元化投资,比如做空调的人,去做手机;做手机的,又去做电商;过去十年,房地产大热之时,又有大量企业转型房地产开发商,这种做法本无可厚非,但企业如果只是以短期利益为目标,是很难拥有核心技术的,而这又恰恰是企业在经济环境恶化之时,最重要的护身符;相比之下,德国制造业的掌舵者就显得“迂腐”很多,他们能始终坚持自己的产品方向,持续沉淀核心工业技术,坚信制造企业能存活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要解决消费者的生活、工作、娱乐的问题,而不是靠虚拟经济或着金融手段来美化财报。
  除了产品标准之外,中国制造业正面对着越来越多的管理问题,掌舵者、中层和基层,几乎每个都有着自己的焦虑和迷茫:
  专注简单,德国制造的育人之道
  日本马桶冲走了中国制造的尊严,是时候,检讨我们的产品标准、生产流程了,也是时候,从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转化了,当然,最重要的是,生产者要坚持生产好的产品,而消费者同样具有用“好产品”的意识。或许,多年之后,中国制造业产品真得会因消费者严苛要求,而大幅度提升品质,那时候,中国制造也应该要给消费者记上一功。
  其实,笔者无意崇洋媚外,只是单从客户体验上来看,不得不承认,日本的马桶圈比之国内商品更有竞争力:日本马桶圈胜在细节,他们的工程师会充分地研究男人、女人臀部的差异,从而细分产品设计,而且在水流喷射力度、角度、烘干的温度、时间设定以及冲水时的防溅等功能,也有非常细致入微的标准要求;对比之下,中国的马桶能顺利把黄白之物顺利冲下去就谢天谢天地,至于,那些冲、热风吹干等高级功能就不要太指望了,急出一头汗之后,还是要用手纸来搞定。关于日本马桶圈,还有一个需要澄清的就是“”,没错,中国游客抢回来的日本马桶圈,确实产自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内,但可以肯定的是,相关质量标准,或者生产流程,日本企业都有着非常大的参与度,之于产品质量有着决定作用,正如6的组装基地在郑州,但这与中国手机无关。
  日本制造出来的产品,让本国人民放心,同时,也引发了中国人的抢购。相信很多人都应该知道“马桶圈”的故事。中国人为什么去日本抢购马桶圈?,这甚至成为了两会议题,在“抵制日货”的呼声尚绕梁三日之时,这种抢购热真有点让中国制造脸上挂不住。
  谈到产品制造流程的严谨性,我们不得不给邻国日本点个赞,事实上,在制造业流传的很多故事都来源于日本的制造业,比如丰田、松下的品质零缺陷标准,多数的日本制造企业中没有不良率的概念,他们甚至一度因过于严谨而错失了创新的改革。现在,日系电子企业虽然集体陷入亏损、索尼、夏普、松下等全球知名企业日子都不好过,但相关的制造技术却依旧补给着整个世界,据统计有30的零件来自日本制造,夏普依旧是苹果最重要的显示器供应商之一,另外,波音公司也从日本采购了大量零件,有人甚至调,这家公司有50的血统都是属于日本的。
  日本马桶,冲走了谁的尊严?
  产品质量差,导致利润率下降,从而无暇顾及员工收入,更无法投入成本去照顾感情,员工归属感下降,拉动离职率走高,新进员工又因技术生疏而生产出不良品……有很多的中国制造企业都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直到倒闭。面对产品质量和员工管理问题,笔者倒是建议中国制造可以虚心向德国、日本企业学习。
  中国制造把消费者当弱势群体,于是,产品质量总是不过关,即便过关,也是那种要求极低的标准;同时,中国制造业也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员工,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把员工看作是机器人,用一种叫做的东西去设定其每个小时的完成量。如果说这种东西是迫于效率压力而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制造业普遍缺乏的向心力则需要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制造企业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事实上,好的企业应该给员工发三份工资,一份是人民币,用来养家糊口;一份是情感,有尊重在里头,还有就是提供给员工的成长平台,大概效果就是让员工感觉自己在这里干,特别有希望,并帮助他们不断适应新环境、增长新技能。现在,我们又有多少制造企业能做到这三分工资呢?能把第一份痛痛快快发了,就已经很不错了。
  海尔的张瑞敏曾经用铁锤砸毁了70台有疵的冰箱,在他抡锤之前,依旧有人建议:冰箱有点疵,便宜点卖给中国人吧!这个故事有非常强的审美性,也唤醒了海尔人的品质意识,对这个企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显然,张瑞敏的锤子没能砸醒更多的制造企业,20年来,我们制造的产品依旧有着“凑合用”的老毛病,拿智能手机为例,苹果的4在使用了4年之后,依旧能通过翻新的方式来二次售卖;而很多国产手机压根撑不过自己的保修期,在硬件细节、品质标准上更是无法同日而语,事实上,纵观整个制造行业,我们也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工业化产品,更糟糕的是,有关部门也迟迟不能出台相关产品的品质标准,他们的理由是要维护社会稳定,一旦监管太严格,会让大多数企业倒闭,长此以往,中国制造行业势必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而随之而来的就是连续不断的价格战,营销竞争,拼数量、拼规模、拼市场份额,但质量就是上不去。
  如前文所述,中国制造的日子因成本问题和员工管理难度而变得越来越糟糕,一些沿海代工厂干脆倒闭,东老板自杀未遂的事迹以及那封挺有文采的绝笔信都成为当日制造业的头条,更的是,制造业面对这种不利局面,能想出来的办法实在太少,否则,不会连胜华科技这样的业界翘楚也轰然倒地。抛开经济大环境不讲,笔者觉得中国制造的核心问题,还是基本的品质意识有问题
分享至:
good 3
  中国制造该向日本、德国学点什么?-科技
  智能硬件厂商为何“组团”参加首届CES Asia?-科技

发表评论

文明评论,重在参与

暂无评论!

文章随机推荐

刷新 换一批

猜你喜欢

刷新 换一批
在线状态 当前在线活动人数: 551

游客22785于2小时前在文章区制作了电子书,去瞧瞧
游客02603于10小时前在论坛区制作了电子书,去瞧瞧
游客11654于8小时前在文章区制作了电子书,去瞧瞧
游客71828于4小时前在论坛区制作了电子书,去瞧瞧
游客84610于6小时前在文章区制作了电子书,去瞧瞧
游客62869于7小时前在文章区制作了电子书,去瞧瞧
游客90896于半小时前在文章区制作了电子书,去瞧瞧
游客54697于3小时前在文章区制作了电子书,去瞧瞧

返回上级 返回首页
蜀ICP备18033389号-2 js兼容所有浏览器日期代码
  • 搞笑趣事
  • 经典语句
  • 云梦小说
  • 返回首页